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8-10-14 04:19: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从材料中“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可知,材料强调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 
——据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整理
材料三 (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四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历史创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创建出一种新创的历史哲学体系,即文化形态理论。对西方文明的前景,他始终保留希望。
——据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何在?(6分)
(3)根据材料三,钱穆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分析其时代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中汤因比的文化形态理论,列举两个可以成为被研究对象的文明。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希望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政治目的:力图维护周礼,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2分)时代背景: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混乱。(4分)
(2)指导思想:理性主义。(2分)
价值:解放思想,使史学完全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反封建专制,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强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
(3)核心价值: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2分)
时代意义:在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激励国人奋起抵抗,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4分)
(4)研究对象:希腊文明、中国文明。(言之有理可得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可回答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相关史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可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答任一个方面得2分,满分不超过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基础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中可以得出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主义的作用方面来分析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可以概括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从材料“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中可知,当时中国正在日本侵略下,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瓦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民族意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和高度统一,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业和所处境遇问题,故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CD项都是董之思想,但由“具有警示作用”可以排除ACD项,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子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B项正确。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准确理解,还从背景、特点与影响来考查此知识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自由相恋,终成悲剧”、“维持正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镜子。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学繁荣,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AC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B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市民价值取向,不能够体现题干要求“反映出当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代世俗文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