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孙中山》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8-10-14 04:06: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24年10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这表明孙中山
[? ]
A.提出“三大政策”
B.维护国共合作
C.维护《临时约法》
D.反对国民党分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及说明,回答问题:

图1:2005年4月27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拜谒中山陵。
图2:200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中山陵。
图3:中国台湾网2010年1月2日消息,台北“故宫”博物院元旦当天举行“孙中山铜像归位典礼”,马英九、“行政院长”吴放义、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林百里和孙中山侄曾孙孙必达等人均应邀出席。
(1)图1中,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拜谒中山陵曾说“中山先生……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5分)
(2)图2中,吴伯雄先生强调了“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3)图3“国父铜像”中,孙中山先生被尊为“国父”的理由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3分)(1)理念: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即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普遍的自由和权利。(3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的问题。(2分)
(2)内涵: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理由: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鞠躬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12年12月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铁路国有”和“教育普及”列为民
生主义的四大纲。他认为,只要实行这四大纲,“我中华民国之国家就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孙中山的这种认识?(?)
A.说明了他已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B.表达了他希望中国富强的迫切愿望
C.反映了他对中国当时的政局心灰意冷
D.印证了当时中国实行民生主义的良好内外环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段祺瑞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为此孙中山发起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大革命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段祺瑞公开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为恢复该约法而掀起了护法运动,答案选C,A项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宋教仁遇刺案件, B项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 D项发生在孙中山去世之后。
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未停止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仍在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就是其最鲜明的典型代表,但从革命的性质来看他们同属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五四运动之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很大差别。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恶对抗恶,亦非以善对抗恶——在甘地看来,过激的“对抗”本身就不是善的——而是以善消融、驯化恶。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
材料二 ?(当1939年纳粹的狼烟已经在世界燃起的时候,甘地曾在9月间致函希特勒,信中说:)事关重大,我必须向您呼吁。我完全清楚,您是世界上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难道必须真的付出这种代价吗?难道您不愿倾听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曾经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人的和平呼声吗?
——瓦尔特?莱佛《印度与德国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在印度解放斗争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精髓的指引下,甘地领导了哪一政治运动?结果如何?(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向希特勒发出了怎样的呼吁?结果如何?对甘地的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参考答案:
(1)以德服人,或以吃苦隐忍的精神,以道义的力量迫使对方共同遵守人类的文明准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了印度的自治。
(2)停止战争。没有奏效。在没有了人性的事物和制度面前道德变得无足轻重,“非暴力”具有局限。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从“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概括出以德服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三小问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了印度的自治。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您是世界上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的信息,可归纳出停止战争;结果联系二战的事实可知没有奏效。第二小问评价可从道德没有对法西斯的侵略起到作用,归纳出在没有了人性的事物和制度面前道德变得无足轻重,“非暴力”具有局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