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8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8-10-13 07:09:3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材料二   孔子68岁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他的“参政”生涯至此结束……。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将化为泡影而产生了失望情绪,孔子终于发出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悲叹。客观地说,孔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相比,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
材料三   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是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的?(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社会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推崇“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仁”,为政以德;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以“爱人”、“忠恕”之道,规范个人道德,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需求;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4分)
(3)特点:重视民意,以民为本;寄希望于统治者的“德”与“贤”。(4分)
原因: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安定。(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知识“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所知识可知,孔子的主张在先秦时期并未得到诸侯国的赏识,主要是由于其主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向符合;即为礼崩乐坏,土地私有,诸侯争霸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可知其基本特点;另据“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一位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哥拉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历史名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准确记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材料中的描述全部符合亚里士多德,所以选D。其他历史名人只部分符合,故A、B、C均不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要准确记忆历史名人的成就,夯实基本功。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材料当中的信息,鲁国的季氏是一个大夫,应该使用大夫的标准演奏乐舞,但是他却用了天子的标准,这违背了周礼的要求,故孔子才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此体现出了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孔子的思想
点评:(1)思想核心:“仁”。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思想:①主张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思想: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朱子《全书·语录》说“封建”之意,一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二是“圣人不以天下为己私,分与亲贤共理”。但这套体制也有重大缺陷,即
A.膏粱子弟“不学而居民上,为害岂有涯哉?”
B.天下未“放开做,使恢复有余地”
C.“来来去去,无长之意,不可恃以为固也”
D.“事权之太分,委琐不足恃,重迟不易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要理解题文中朱子《全书·语录》说“封建”之意。然后再分析与“封建”之意,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所以只有A选项的膏粱子弟“不学而居民上,为害岂有涯哉?”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中的是
A.儒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这是典型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学派是道家学派,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