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3 07:06:54
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等
材料二 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在实现民权的前提和步骤问题上,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看法有何不同?(8分)
(2)用四字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的主要观点。(2分)应如何评论这一观点?(5分)
参考答案:(1)梁启超认为,民智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和基础,步骤是广民智、开议院、伸民权。(4分)
孙中山认为,民主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和基础,步骤是推翻君权、实现民权。(4分)
(2)观点:权生于智。(2分)
评论:国民素质越高,民主质量就越高,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忽略民主实践的作用,是错误的。(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都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场悬挂着马克思的画像,巨幅标语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建立
C马克思在政治、思想上发挥了领导作用
D体现出马克思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这是指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B不对,1864年9月28日,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的国际组织——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群众集会上成立;C不对,1883年马克思去世;“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可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此选D。
点评: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表述“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62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的工人都表示要加强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