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05:47:34
1、综合题 (25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与此相比,材料三对“法”的看法又有何不同?(3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8分)
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材料反映的情况,概括说明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8分)
参考答案:(1)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1分)材料三则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武器。(2分)
(2)过程: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罗马只有习惯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分)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共和国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2分)③完整法律体系形成:公元前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最后汇编成《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1分)
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3分)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6分)
(4)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 “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梁启超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人民的权益。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②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③完整法律体系形成:公元前6世纪编成《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的影响,主要是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近代法制社会的形成方面考虑。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法者,王之本也。”封建君主专制下,法律是专制的手段,立法权操于一人之手。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追求政治平等,实行维新变法。
(4)本题主要考察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变化主要通过对比选举方式、等差选举和代表名额的方面分析。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发展轨迹要注意关键的几个时间节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确立,文革时期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1979年以来重新得到发展,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法制建设·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一个雅典的公民,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B.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C.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雅典的公民范围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妇女和奴隶没有公民权;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伯利克里),A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B被选举为执政官 C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都是可以实现的,故选C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度
点评:关于雅典的民主制度,还可以考查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相关内容,另外对雅典民主的评价也是常考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解析题(共26分)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4分)
(2)雅典的制度对后世有借鉴作用,试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6分)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4)材料三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
参考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主政治。(4分)
(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6分)
(3)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
B.人文精神
C.自由公正
D.人民主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未体现在国家事务中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未强调公民在政治上是自由的,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是公正的;没有说明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因此排除ACD三项。材料主要强调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因此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3分)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4分)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4分)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
机器”。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5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以内。)
参考答案:(1)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奴隶制民主政体。(2分)
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2分)
(2)图一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2分)
图二是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2分)
(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1分)促成希腊文明臻于极盛,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分)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1分)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