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8-10-01 09:01: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1分)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1分)


参考答案:
(1)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2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分)
(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2分)
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2分)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4分,每个要点1分)
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题,第一问中的时代精神要从当时的时代中提炼出“大一统”,所谓的历史价值应当是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方面的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文化方面去概括,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的斗争可以从《维持国货歌》的名称上看出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二小问概括该斗争的意义可以从歌词中的“雪白银子”、“ 穷人遍地”、“ 闲人少”、“ 盗贼少”等方面去概括出: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
第⑶小题:第一小问的原因比较容易从材料中总结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等。第二小问的影响也一定要结合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时代背景去概括,应当是: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考点: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20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参考答案:
(1)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分)
变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2分)
(2)变化:地域上,由留欧美为主到留日学生人数上升;(2分)内容上,由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到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为主。(2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2分)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2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通便捷;可得1分)
(3)原因:文革动乱导致人才断层;(2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分)
措施: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联系课本知识,当时的教育格局是“学在官府”,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留学教育的变化从两方面归纳,一是留学目的地由欧洲到日本;二是学习内容由科技到文科。对应变化,分析原因,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
(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原因是十年文革导致中国人才出现断层;再者,邓小平认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说答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参考答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只有C.D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C项反映的是“君权神授”,D项反映董仲舒希望君主能爱惜百姓,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故选D。A是孟子的主张,B是荀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的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② 各国政治变革与争霸需要理论指导
③思想家的个人性格和经历各有不同       ④ 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