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一)

时间:2018-10-01 08:10: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 0亿法郎赔款,分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
——《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台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关系的主张。(9分)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兰籍银行家兼经济学家布罗赫在19世纪末期曾预言,由于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潜力,战争会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战场上的决斗将变成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并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武器杀伤力的增强,将军和士兵会变成纯粹的屠杀机器和被屠杀的对象。
材料二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如果他鼓励农奴和乌克兰人^造**……情况对他很可能比较顺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普法战争中,俾斯麦也没有支持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来对抗凡尔赛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是各国政府都力图到对方政府中寻找代理人,或是利用宣传手段使对方政府威风扫地,或精神崩溃,或制造政治动乱。德国政府不断鼓励俄国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或是利用俄国移民中的激进分子到工厂和军队去制造矛盾。英、法、美则在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基础之上,配之以宣传上的攻势。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加上德军战场上的形势不妙,逐渐破坏了德国人在精神上进一步抵抗的决心,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逐渐消失。
(1)布罗赫的预言是否得到实现?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之。(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战”同以往战争的不同。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6分)



3、判断题  有人认为 “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如果此观点成立,下列史实可作为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D.欧洲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加强



4、判断题  材料一?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但是它在许多难以预料的方面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早在1915年,"以工代兵"计划就已经在酝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华工在欧洲与协约国并肩战斗。……在此意义上,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和生命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际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中国最终正式参战时,自然怀有许多参战目标: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援助、收复山东主权以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就是中国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尽管参战所得没有完全达到中国领导人最初的参战期望,但是中国至少能够出席战后和平会议,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引起世界的关注,并且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创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19年的中国与1914年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其不同之处体现在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
材料二 以下为有关中国参战"以工代兵"的相关资料
1918年《晨报》的一篇文章所言,“大战即终,十九世纪文明告一段落,而二十世纪文明方从兹发展。换言之,即世界由旧时代而移入新时代。”“故我国民果欲为适应时势之国民,第一须求得有方针之教育,第二须其方针无背于世界之新潮,否则惟有自归淘汰而已。此则吾人所应大觉悟者也”。
1917年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中国甫一宣战,即宣布中国同德奥两国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随之废除,并收复德奥在中国的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子赔款。更重要的是,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被中国一概取消。
蔡元培写道,“中国有幸吸收欧洲文明。在欧华人就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前驱。”
1919年1月,李石曾和吴稚晖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该会帮助了许多中国未来的领导人到欧洲勤工俭学.
李大钊宣称,“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 根据李永昌先生的研究,一战后风靡国人的两大口号“公理战胜强权”和“劳工神圣”实乃源于中国参战及派出华工。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一战“以工代兵”的华工对近代中国的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参加一战的影响.(8分)



5、判断题  根据下面两幅图和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造成图一政治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3分)
(2)从图一到图二,同盟国集团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据图二概括一战在战场范围上有何特点。(3分)
(4)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对之有何影响?(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