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戊戌变法》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八)

时间:2018-10-01 07:42: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维新运动从政治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就是甲午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危险,这是直接原因,A项正确,B项是原因之一,是思想上的原因,但并不是直接导致思想变为政治运动的原因,B项排除;《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故C项排除;D项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并不是直接原因。故正确选项为A。
考点:百日维新的原因
点评: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兴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机,民族危机加剧,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康有为说服光绪帝,其旗号都是“救亡图存”,排除AD项,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因为戊戌变法是改良,不是革命。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戊戌变法的目的
点评: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时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在史料运用方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观点: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要依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影响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易带有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应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和互证;要关注和收集多方面的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