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8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8-10-01 07:21: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经生之业者”指的就是“经世至用”,而材料中的“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是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所以,这反映出黄宗羲是在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故本题答案就是A。做本题时关键在于要发现材料的关键字眼和哪一个选项是吻合的,而其他三个选项和材料的关键字眼是无法温和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至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三位思想家都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曾孙汉宣帝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看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面上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所以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法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霸王道”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经世致用”
D.反对儒学吸收佛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顾炎武认为陆王心学已经不属于正统的儒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已经偏离儒学正统。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是“经世致用”,主张实用精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是黄宗羲的思想,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
时代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
(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经济形态上,小农经济的封闭落后性特征;B.思想上文化上,宗法观念以及儒家封建论理纲常的束缚等;C.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批判旧的国家观念”、“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等,再比照材料一的“国家观”,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两则材料关于“国家观”的区别,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于君,国家是“家天下”,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于民,“天下为公”。结合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史实,可知,毋容置疑,材料二的“国家观”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A.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推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壮大,开启了民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关键信息“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题干“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A.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国人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而且国家不是“家天下”;B.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C.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以及两党合作抗日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国家观·古代中国“国家观”与近代中国“国家观”(课标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