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1 07:21:46
1、选择题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经生之业者”指的就是“经世至用”,而材料中的“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是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所以,这反映出黄宗羲是在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故本题答案就是A。做本题时关键在于要发现材料的关键字眼和哪一个选项是吻合的,而其他三个选项和材料的关键字眼是无法温和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至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三位思想家都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曾孙汉宣帝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看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面上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所以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法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霸王道”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经世致用”
D.反对儒学吸收佛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顾炎武认为陆王心学已经不属于正统的儒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已经偏离儒学正统。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是“经世致用”,主张实用精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是黄宗羲的思想,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
时代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
(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经济形态上,小农经济的封闭落后性特征;B.思想上文化上,宗法观念以及儒家封建论理纲常的束缚等;C.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批判旧的国家观念”、“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等,再比照材料一的“国家观”,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两则材料关于“国家观”的区别,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于君,国家是“家天下”,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于民,“天下为公”。结合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史实,可知,毋容置疑,材料二的“国家观”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A.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推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壮大,开启了民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关键信息“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题干“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A.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国人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而且国家不是“家天下”;B.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C.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以及两党合作抗日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国家观·古代中国“国家观”与近代中国“国家观”(课标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