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1 07:11:59
1、综合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4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气节品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16分)
本题解析:(1)此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准确信息,概括出孔子的道德思想。材料文字较少,也浅显而且老师经常讲到,所以难度不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思想,是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克已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可见孔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仁”(目标)和“礼”(途径)。
(2)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的关键信息,比如“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即统治者应该遵行五常之道),“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即不行五常之道,上天会出灾害来警告),“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不变好就灭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即上天让统治者行仁政止其祸乱)。可见其出发点是规劝统治者遵从上天意志,行仁政,止祸乱。根本目的要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董仲舒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结论。
(3)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朱熹对道德规范的论述,提取有效信息。“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就是世间万物都源于一个“理”即天理。“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这是人间的道德规范。“然莫非一理之流行”就是人间的这些道德规范也源于这个天理。可见朱熹将人间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境界。其历史影响要结合基础知识回答,一般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01年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名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孟子》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语。这里的“仁者爱人”,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
A.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争取民心
B.每个人都应理解和体贴他人
C.人与人之间不分等级差别,相互友爱
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因为孟子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认为暴君桀、纣之所以亡国,就由于失去了民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B.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心民众
C.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D.经常修筑驰道,巡视天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君道》 的文是在说明人的视听有限--围墙之外眼睛就看不见,一里远就听不见,君主管理的百官无论远近都应该清楚他们做什么,所以为了能知道他们做什么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增加“耳目”即为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也就是君主应当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B、C、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大一统”的主张
B.“天人感应”学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由关键信息“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不难得出,这是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体现。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行仁政。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心学强调“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理学和心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