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11-10 16:41: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加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出现高转筒车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回答:
(1)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述“沉沦”和“上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差异: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第一种观点:这种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早期农村聚落采取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较少
B.生产力低下
C.血缘关系
D.共同劳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不得不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所以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 C项与此无关,D是其生产的特点。
点评:生产关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归谁支配;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方面决定的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在这三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部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正确。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