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6:06:17
1、综合题 (24分)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2分)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8分)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6分)
材料四:
会议时间 | 中共一大(1921年) | 中共二大(1922年) |
革命目标 |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
革命对象 | 资产阶级 |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
参考答案:(1)保守方面:“礼”的主张。理由: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各1分,共2分)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梁启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2)论证 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2分)
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2分)
(3)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分)
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4分)
本题解析:(1)本题要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保守方面”要结合孔子的思想内容分析。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希望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显得思想比较保守。“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材料表明儒学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他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梁启超处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晚晴时期,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证这一观点要结合西方启蒙思想的内容,分析三民主义的构成,启蒙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关于发展,注意“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表明,孙中山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结合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最大的变化是,把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
(3)注意题干的提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从革命任务分析,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一大的纲领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党的革命路线分析,经历了从照搬俄国的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孙中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一大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参考答案:B 91exam .org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心学的理解能力。由题干中陆九渊说的“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可知他认为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故选B。有关“实践”的观点是王阳明的观点,故A项错。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到到天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陆九渊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的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墨家的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仅仅是起到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