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5:46:03
1、选择题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人的是非善恶自固有的本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王阳明认为“尔身各各自天真”,人的各方面都是天生的,是固有的。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0分)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视角二 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6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
视角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4分)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2分)
视角四 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3)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分)
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
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分)
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最大不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可知为先秦儒学。题目要求从民本的角度来回答,也就是儒家的政治观、治理国家的策略。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可从三者之中的观点中筛选出符合民本的即可。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本的内涵就是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暴政而是以德治国;重视百姓的力量和利益以顺应民心,君民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分别是: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关于黄宗羲的观点可从材料里直接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一种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根据所学可知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直指“鞑虏”即满清政府,而新三民主义则侧重于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明确的反帝内容,这是其质的飞跃。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是平均地权,根据“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之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且承认耕者有其田。这是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节制资本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来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减少贫富差距,体现了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承认耕者有其田实际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其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结合材料中胡锦涛同志讲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孔子“以德治民”、子“民贵君轻”、子“君舟民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6分)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4分)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8分)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12分)
参考答案:(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4分)
(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4分)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4分)
根本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2分)
(3)原因: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6分)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6分)
本题解析:(1)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的相同点对比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东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和西方“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的信息可概括出都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
(2)第一小问中洪秀全的幸福观从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联系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可归纳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孙中山的构想抓住题干要求“实现民生幸福”,结合新旧三民主义的含义,可得出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来分析,可得出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3)幸福观属于社会意思的范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的原理,从近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来分析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即可,如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于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君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 (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三 (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过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群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四 亡考(王夫之)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4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气节品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16分)
本题解析:(1)此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准确信息,概括出孔子的道德思想。材料文字较少,也浅显而且老师经常讲到,所以难度不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思想,是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克已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可见孔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仁”(目标)和“礼”(途径)。
(2)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的关键信息,比如“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即统治者应该遵行五常之道),“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即不行五常之道,上天会出灾害来警告),“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不变好就灭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即上天让统治者行仁政止其祸乱)。可见其出发点是规劝统治者遵从上天意志,行仁政,止祸乱。根本目的要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董仲舒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结论。
(3)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朱熹对道德规范的论述,提取有效信息。“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就是世间万物都源于一个“理”即天理。“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这是人间的道德规范。“然莫非一理之流行”就是人间的这些道德规范也源于这个天理。可见朱熹将人间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境界。其历史影响要结合基础知识回答,一般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