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5:38:34
1、判断题 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勃列涅日夫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题中正方的观点“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可知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积极作用;反方的观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弊端),这是辩证看待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即选B项。ACD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到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高峰,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3)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而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们建立的……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其评价所针对的“政府”是
A.巴黎公社委员会
B.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C.新中国人民政府
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告诉我们这个政府已经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而第一个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中国不是第一个,所以答案选D,而不选C。俄国二月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与材料不符,所以不选B。
1871年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所以不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7分) 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6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6分)
(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5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取有效的信息:“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可知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民生.“1911年提出国家保 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可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表明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改善民生的原因。第(2)题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