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维新思想》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五)

时间:2017-11-10 15:28: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原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是基础
B.民族危机加深是导火线
C.康梁的宣传发动是添加剂
D.西方政治学说的传入是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此D项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
A.五四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井冈山时期
D.延安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材料二?有人指出: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的领袖”;也有人认为:“一般历史学者……往往受制于改革或革命观点偏见,致使康在百日维新中的影响及康与光绪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过高评价了康有为。”
(1)材料一中“他们”面临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什么?(4分)请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试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7分)


参考答案:
(1)形势: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掀起救亡图存的高潮,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4分)
举例说明: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4分)
(2)方法:一分为二、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一要看历史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二要看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评价:康有为这一时期的活动,使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改革运动进入政治层面,并有了比较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3分)


本题解析:(1)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抓住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形势: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另外还要结合材料的信息:洋务运动破产,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需要进行改革。举例说明“他们”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的?要清楚“他们”是什么人。通过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 “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可以看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答题时就把它的特点和作用回答出来即可。
(2)一般来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辨证的来看。看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主要事情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如果从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有为就应该联系到中国近代对西方文明学习、探索的过程。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使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改革运动由器物层面进入政治层面,并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