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商业的发展》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7-11-10 15:05: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据史料记载,17世纪晚期,池州某地出现了“地多烟草、棉花,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现象。这说明了该地?(?)
①农产品加工业兴起?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农业经济衰退?④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是说各地种植的作物多为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比粮食作物(五谷)所能得到的利润丰厚。这说明原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材料“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说明出现了商品经济,即贸易出现,其作物不仅仅只用来自给自足,而是用来交易,因此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
D.建立一座活字印刷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中的“市”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这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限制的史实不符。A、C、D三项均与宋朝的史实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农村)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长工、短工、忙工的出现最能说明吴江县农村
A.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雇佣关系
C.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D.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计岁而受值”“计时而受值”“计日而受值”可以判断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罚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时)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牛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一一《战国策》
材料三?生民之道食为大,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顾罕知其本焉。不知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已。是故,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尧、舜复起,未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李觐《平土书序》
材料四?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卖不易,必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
(1)上述四则材料中,哪些材料的思想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一致性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哪些情况?(6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3)结合史实,评价材料四反映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三、四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4分)都主张重农抑商。(4分)
(2)反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6分)原因: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6分)
(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6分)


本题解析:典型史实运用和论述能力考查。(1)材料一的核心主张是重视农业,材料三则重在论述农业和土地的作用;材料四明确指出“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因此材料一、三、四的观点一致。(2)从材料“(战国时)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3)材料四重农抑商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商品交易处所,不是可以因为某地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而能自发形成的,不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或必然结果。……市场的设置权和废止权皆明确归政府所有,均以政府的意志而定,仍然遵守“建设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各级市场都是由政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而特别划定的区域。……市场的设置是政治所需,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刘玉峰《论唐代市场管理》
材料二?草市为例,它并不在唐朝中央规划的市场范围之内,但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成为农民贸易的重要场所。唐宪宗时期的归化县就是在草市的基础上设立的。?
——《中国经济史论坛》
材料三?官市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市场活动被政治所扭曲,经济规律被行政所干扰,不可能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也就不可能真正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并进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刘玉峰《论唐代市场管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的“市”有何特点?材料中哪句话是作者得出的结论?(8分)
(2)由材料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分)
(3)归纳材料三的中心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官市”局面何时真正得到扭转。扭转后有何表现?(8分)


参考答案:(1) 特点:“市”限制在一定的区域,政府对“市”的控制比较严格。(4分)
结论:市场的设置是政治所需,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4分)
(2)信息:“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甚至演化成了城市。(6分)
(3)含义:政府对市场控制过严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扭转:北宋时期。(2分) 表现: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到官方的直接监管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