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11-10 14:11: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14分)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6分)


参考答案: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1分)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2分)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1分)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1分)它的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1分)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1分)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2分)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2分)
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3分)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3分)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归纳整理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三国的具体的战争: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其次联系已学史实从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当时代背景,可以从三国的局部战争的孤立地位以及一些大国的纵容政策等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材料二? 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
——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大东亚新秩序”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德两国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怎样认识。(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念。(1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①殖民地之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德国感到自己殖民地面积很少,而经济实力衰弱的英国殖民地面积却最大;
②商品市场之争。英国的工业生产垄断地位丧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德国的轻重工业产品却在世界范围畅销。
③欧洲霸权、世界霸权之争。18世纪以来的作为欧洲霸主、世界霸主的英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地位出现动摇。从90年代起,德国突破大陆政策更多地着眼争夺世界霸权。
④海上霸权之争。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加紧扩充海军,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至少三点,每点分析到位3分,共9分)
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从根源和定性认识,各2分,共4分,)
(2)这种观念是错误的。(2分)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从日本行为的非正义性来分析亚洲战争、中日冲突的实质,10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英德竞争的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观点是:作者认为二战是亚洲管理权的斗争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 320亿金马克,限42年付清。其中法国获得赔款总额的52%。

材料二 法国:赶快按期支付,不然的话走着瞧。德国:我没钱,要求延期。英国:还是同意德的要求吧。
材料三 

材料四 《相互保证公约》:保持德国与比利时、法国的边界现状,遵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区的规定,如有一方发动侵略,英、意就立即援助受到侵略的一方。
《仲裁条约》:它们之间的争端,如不能通过外交方式协调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庭裁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英、法、美之间的关系。(4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发生的什么事件?对法国有何影响?(3分)
(3)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德国有何好处?(2分)


参考答案:(1)一方面,英、法、美都需要德国付出赔款;另一方面,法国想最大限度地让德国付出赔款,而英美反对过分的制裁,以避免德国崩溃。
(2)鲁尔危机,德国经济崩溃。法国付出了巨额的占领费用,在国际上陷于孤立,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
(3)德国取得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列强之间的斗争。法国制造了鲁尔危机,结果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德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漫画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漫画海报,题眼是“1942年”,对德作战的国家
不包括法国,因为法国已于1940年败亡,故排除含有法国的选项;或是从漫画中三个
袖口的国旗样式也能分辨出三个国家来。正确的选项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因素是:(?)
A.民族复仇情绪的滋长
B.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
C.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权统治
D.法西斯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因素,不符合意大利、日本。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