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3:55:11
1、判断题 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失序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775年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应该改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故也应该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故应排除D项。当时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的统治还不稳固,所以作者才会有这样矛盾的认识。正确选项是C。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对伏尔泰上述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①正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②正确评价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③借以批判法国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④他对中国社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他在材料中盛赞中华帝国,显然就明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同时他提及中国信奉的是孔子的法律,而中国法律源自于法家。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8年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受阻后,有人说:“法国是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故乡,这些人的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基石,这次事件跟他们近代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思想格格不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倡导(?)
①天赋人权②三权分立③自由平等④民主法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7—18世纪,中法两国分别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 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