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11-05 18:25: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说明突出的是礼法并用,思想,这与荀子对应; B不对,体现的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C符合法家思想的表述;D不对,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A体现了荀子的思想,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思想家
所属学派
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
儒家
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儒家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庶水”、性本恶、礼法并用
老?子
道家
道、无为而治、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等
韩非子
法家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改革变法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儒学从“专讲注疏到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 ,从“专讲训诂名物到主讲明心见性”,说明儒学受到佛教的影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改变,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和“陛下”分别指的是:
[? ]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符合宋代理学“节义”思想;“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的信息符合“忠孝”思想,故①④符合理学理念,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肯定会用自己的新儒学主张劝化刘非,即“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正式因为倡导“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神化皇权和强化中央集权才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是道教学派的主张,B项是法家学派的主张,D项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应该出现在宋代,这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