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11-05 17:45: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王守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②韩非出身贵族并未开办私学培养人才,所以这与题意要求不符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④三项均是著名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通过私学和著述立说培养了大量的门生,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   )
A.孔子、董仲舒
B.韩非子、董仲舒
C.荀子、孟子
D.商鞅、孟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先秦法家奠定”、“ 汉朝儒生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符合“先秦法家”和“汉朝儒生”两个特点的只有B项,进一步分析,可知,韩非子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正确;董仲舒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正确。其余ACD三项明显错误,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体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因此本题选A。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能力,理清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陈寅恪的《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造极于赵宋之世”说明宋代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科技方面: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思想方面: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文学艺术方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故选A。
考点:宋代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
点评: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认识:
①古代中国科技曾经长期领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反映,而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民族和外交关系等)
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
④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的态度:批判继承,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的作者钱乘旦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钱乘旦认为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钱乘旦认为理学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具有丰富性与普遍性,但正因为如此,又使国人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关心”,体现了其封闭性,故答案选择D项。理学吸收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点评:关于宋明理学,高考试题着重把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中考查,认识其儒学发展中地位。同时,要注意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考试题站在这一高度要求学生总结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