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7:45:48
1、选择题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反映的是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都属于心学家的主张,强调内心的修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
共同主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
继续弘扬”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10分)
(1)共同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政治方面2分,共4分)
(2)共同之处: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
(3)理解要点:人文主义起源较早且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17、18世纪发展为理性主义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
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川泽非时不入网罟”;可以看出周文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B。③说法与西周时期不符;④中的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天人关系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米”,表明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学术自由发展局面结束,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地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文化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鼎盛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④。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