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11-05 17:42: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 ]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 ]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4、判断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判断题  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 ]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