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新思想的萌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7-11-05 16:41: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新式学堂与旧式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新”在
A.允许教会办学
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
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D.废止科举考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判断一个学校是新式学校还是旧式学校,其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看其教学内容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上之改革”指什么?并分析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
(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手段: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3分)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4分)
(4)理论基础:进化论思想。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4分)


本题解析: (1)回答时注意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如“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 自当变通”。
(2)要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入手,注意他的革命手段和共和制追求。
(3)注意材料信息“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再组织语言即可。
(4)问不难,注意材料一 “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材料三“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回答后半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对近代中国”。
点评: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希望中国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A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是康有为的思想,故选D。
点评:关于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可以考查其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促进了思想的启蒙和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各项与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直接有关的言论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总理衙门是专门负责外洋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晚清时期的国史馆对于出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看出传统的中华夷狄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其本质反映了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故选D。A、B两项属于对现象的描述;C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