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6:18:09
1、判断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而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或叫圩田。在山中把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叫“畲田”或“畲种”,唐人多称之为“烧畲”或“火田”“火耕田”。
材料二: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突破了1亿大关,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嘉庆十七年为三亿六千万道光十四年突破4亿。由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6分)如何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1)现象: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圩田),放火烧山开垦荒地(畲田)(2分)
原因: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改进;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土地兼并严重,迫于生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4分,答对两点即可)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4分)
(2)原因: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清初清政府大面积垦荒;明朝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废除了人头税。(6分答对三点即可)
关系:在古代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人口的过渡增长不利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可持续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逐步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参考答案:(1)物质特征: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精神特征:注重养生;理学兴盛。
(2)娱乐:看电影。原因:西方工业文明(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
(4)观点一: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理由: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体现了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计算机网络、汽车交通、电视电影等。
观点二: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理由: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了众多社会、环境等问题,如汽车尾气、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染、网络泛滥、食品安全等。
观点三:现代生活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又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理由:综合表述两种理由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不断变化
B.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
C.小农经济的日益成熟
D.土地制度的不断改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