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思想的萌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11-05 16:15: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①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其含义?(4分)
②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4分)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2分)


参考答案:①师以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人的侵略。(4分)
②洋务派、维新派。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4分)
③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夷”是对汉族以外民族的蔑称,而“洋”则体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由“夷”到“洋”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变化只是反映了人们对西方的认识逐渐的深入;C项材料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东西方的和解。
点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中国是天朝上国,四周都是蛮夷之地。随着西方侵略的加深,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认为西方并不是未开化之地,而是文明的社会。“以洋代夷”的转变体现了对西方的认识逐渐的客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中国的制度完美,西方技艺领先其实源于中华,“外夷”的“夷”字充满着贵中华、贱夷狄的意思,外夷奇技,逞能而已,没有学习的必要。由此可判断为A项,即顽固派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展。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完成: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4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观念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
(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本题解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反映地主阶级对中西方实力对比发生的观念转变,原因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中材料三、四与材料五属于因果关系,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进行救亡图存;第(3)问考查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