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6:11:15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的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4分)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经济政策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涉及哪四个方面的调整? (3分)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这种“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所取代? (3分)
(4)材料二、三中所提到的两种经济政策有何共同目的?(2分)
(5)材料四所述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利弊各是什么?
(6)根据材料五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国修建工程的目的有何不同?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爆发原因:20世纪20年代,财富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产日益相对过剩;股票投资异常活跃,造成经济繁荣假象;20世纪20年代盛行的分期付款的方式造成严重的经济隐患。(4分)
(2)罗斯福新政。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3分)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新经济政策。(3分)
(4)稳定社会秩序,恢复本国经济。(2分)
(5)利: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在战争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2分)弊: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
(6)背景:美国:①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苏联:1925年苏联制定“一五”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美国:增加就业机会,解除经济危机的困境。苏联: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工业化。(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其中“英明措施”在新政中指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国有化
C.稳定农产品价格
D.以工代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明措施”是指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失业现象的举措,即兴办国家大型公共工程建设推行以工代赈,不仅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举措与解决失业问题无直接关系。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②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⑤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这些内容必须牢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仔细观察下图,图中艾德礼的承诺是指
[? ]
A.《社会保障法》
B.《疾病保险法》
C.《贝弗里奇报告》
D.《伊丽莎白济贫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
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罗斯福(1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1分);实行罗斯福
新政(1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1分);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
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或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
分)。
(2)列宁(1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2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台械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分)
(3)中共十四大(1分);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
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2分)
本题解析:熟读三段材料,明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背景和信息,不难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是资本主义市场供不应求的结果
B.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是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末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任何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项明显错误,应该是供过于求;而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于1857年首先发生在英国;D项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