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09-26 18:56: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 “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 。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25分)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分)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2分)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6分)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15分)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
(1)《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2分)
(2)西汉武帝(1分);儒家(1分)
(3) 两宋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分)
贡献突出者为二程、朱熹。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还称“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2分)朱熹集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地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还指出要“明天理、灭人欲”。(2分)
(4)评分要素:
* 按时序(五四运动前后论战的两个阶段)叙述论战概况;(2分)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 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分类、一一提炼和评价;(6分)
材料一 反映了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
材料显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伧父的比较是消极的……
李大钊、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积极的。……
陈独秀运用生动有力的唯物论观点,……深刻多了。……第一次鲜明地揭,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登堂入室,已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 指出论战的性质和影响;(4分)
(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
(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 运用材料四,指出这场论战的历史源流或萌芽,进一步发掘论战的意义;(1分)
***** 行文流畅、逻辑通顺,谋篇布局有特色。(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是《马克思研究》专号。至此,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新阶段。对这种宣传起直接促进作用的事件是 (  ? )
A.俄国十月革命
B.五四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
D.巴黎和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宴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某书店一份售书广告:

本店售书目录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胜利》
③《机器制造论》
④《论法的精神》
……
大同书店
1920年10月3日
广告所列书目中,可能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畅销书的是其中哪一本?
A.①?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依据这个时间背景可以排除B项内容。B项内容出现在1917年以后,A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纲领,与洋务运动的只学机器引进技术的思想不相符合。D项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所以也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需要,所以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将儒学作为斗争矛头所在,是因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故选D。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并不是排除资本主义发展措施;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C项错误,说法绝对化。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