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8:36:03
1、判断题 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参考答案:
(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2)
?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0分)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1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知识能力层面(2分)
答案1:完整回答文献“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下列内容中属于郑成功祖孙三代开发台湾的是:
①积极发展商品生产 ②军队屯田垦荒 ③由汉族向少数民族传授先进农业技术 ④提倡文教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加强的最重要表现是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析废行省、设三司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八股取士加强对思想的控制,这在前代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而厂卫特务机构明朝以前没有出现过,在明朝其不受司法部门管辖,由皇帝直接控制,大大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力度。比较A、B、C三项,B项更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占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
?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旧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问关不忍离。
——郑成功
? 材料二 施琅于康熙六年上疏康熙帝,提出“顺则抚之,逆则巢之”的抚剿并用方针。……施琅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在战略上,采取先取台湾门户澎湖,“以扼其喉,拊其背,使台湾不战自溃。……台湾人民象当年迎接郑成功一样,壶浆箪食以迎施琅。”
——《施琅将军传》
? 1683年施琅作为清政府福建水师提督,率部向台湾进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国家统一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将台湾纳入祖国版图,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的正确主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后人永远不会忘记。去年是清政府统一台湾320周年,也是对这次统一进程做出过基大贡献的施琅诞辰382周年。“施琅与海峡两岸”研讨会在福建举行,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全国各主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福建当地近百位有关清史及施琅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 材料四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施琅攻台成功的主要原因。此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四,回答:丘逢甲《春愁》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危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活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原因:客观:施琅收复台湾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顺应海峡两岸的民心。主观:战略指挥上、作战时间上、战术运用正确。措施: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意义:台湾府和台湾行省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时间原因:1896年,甲午战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危害:导致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近半个世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