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9-26 18:19: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隋唐在军事上沿用了前朝的府兵制,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其关键在于:
[? ]
A、均田制破坏
B、两税法实行
C、兵士逃亡的多
D、府兵的地位不断下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
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
C.否定了土地兼并
D.官僚地主也要纳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雕制也无法维持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实行的,是对赋税制度的一种调整。本身不但没有否定土地兼并,而且是承认了土地兼并的事实,而其他的A、B、C三项均符合事实,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此后,荷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台湾岛。
材料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一步步被侵占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联。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的发展趋势。(1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政策:闭关锁国或者海禁(2分,答朝贡制度给1分)
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末海防空虚国力衰弱(4分,答两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兴起瓜分中国狂潮(3分,各1分)
说明:主要趋势由学习西方器物深入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戍变法,企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政权被袁世凯窃取;以陈独秀为首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而学习马克思主义。(10分,其中趋势2分,答出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有分析的各给2分)
(3)原因: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70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中英、中葡双方的友好谈判;结束殖民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所述时间,1553—1604年,这是明朝中晚期,中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只能是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可联系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世界与中国的情况回答,即西欧的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明末的衰弱与空虚等。
(2)联系香港地区被英国侵占的三个不等条件即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它们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是在吸取洋务运动单纯学西方先进技术而失败的教训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概要点明其主要代表人物、历史贡献和探索结果。
(3)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多角度点明20世纪晚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构想的科学性、中英及中葡双边关系的发展、人心所向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3分)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二?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差别:中国:重农抑商;海禁。西方: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4分)
影响: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2)现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原因: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4分)
(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的杜会环境)。(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