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三民主义》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09-26 18:13: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为,私人垄断资本的膨胀会导致社会贫富不均;发展国家实业能使国民共享。A项错在“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这与材料意思不符。C、D材料没有提及。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孙中山主张的“民权主义”与康有为主张的“兴民权”区别在于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C.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⑴据材料一指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主要目的。(2分)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4分)
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⑵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⑶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


参考答案:(1)上书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达到国家富强目的。(2分)
显著变化:①方法:以前采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2分)②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2分)
(2)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2分)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2 分)
(3)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0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哪里?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历史作用?(3分)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哪两大创新理论成果?(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1)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3分)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3)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分)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2分)
(4)与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都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哪一项反映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创立民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