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7:45:28
1、判断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下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民间谚语
材料四?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3分)《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特征: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答“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现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或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也可)。
(2)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原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弊端。
(4)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本题解析:(1)图片描绘的是女子在自家农院中织布的场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农业亲密结合、自给自足的特点。从《盛世危言》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洋货入侵,中国原有的手工业开始破产,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3)材料中的“大包干”是指包产到户,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出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即可。(4)“土地流转”依然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而没有改变公有制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属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侧重了农业经济发展背后原因的考查,须要补充的还有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集中在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和思想文化中封闭、保守主义,以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4分)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因素: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4分)
(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4分)
(3)表态:不能。(1分)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4分,只要答出两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沉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水旱灾害
D.农业技术的落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赋税繁重,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1分)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社会什么样的经济生产方式?(1分)依据材料四,概括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不得照抄材料原句)(4分)
(3)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封建统治者亦会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土地制度:井田制(1分)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1分)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或答: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1分)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分)?生活状况: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答到2点即可得4分)
(3)确保赋役的征派,维护封建统治;(2分)?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回答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另一方面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答。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表明这一土地制度是指井田制。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则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分析原因要结合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解答。
(2)本题也是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题主要考查经济方面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革。结合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可知生产方式的变革。结合所学回答状况。
(3)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回答时要结合我国封建经济的特点。重农政策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国家有充足的兵源、足够的劳役、徭役的征发,同时又稳定的赋税来源。从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联系历代的经济措施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