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六)

时间:2017-09-26 17:44: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违背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等级秩序,因此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都符合题意。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显然与此无关。
考点:传统制度、伦理
点评:从干扰项的设置分析,组合题有两种基本解法。其一,所有选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这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肯定,因为全部符合,也谈不上排除,我们称之为肯定法。其二,只要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就可采用排除法,亦称筛选法。通过几次筛选,逐渐缩小范围圈,然后选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
(3)关键:正君心。(1分) 方法:存天理,灭人欲。(1分)
(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
(5)共同:限制君权(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信息来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权力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朱熹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角度思考概括方法。
第(4)问依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君主专制角度思考回答。
第(5)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四则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如何对君主权力大胆的进行限制的问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内容从古代思想家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君主权力限制君主行为的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君臣间要讲究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4分)
(2)董仲舒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朱熹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或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2分)
(3)抨击君主专制统治。(2分)明末清初,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萌生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4分)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与孟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此文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的含义中分析归纳。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主张君臣之间有等级、名分、秩序;而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反映了孟子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与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材料“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体现了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的思想,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而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反映了朱熹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臣子对君主的服从也是天理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注意材料的提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及材料“……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变化。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注意按题目的要求,结合相应阶段的儒学的发展特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同时要注意内容的精简与条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儒学的发展历程?内容、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方面功不可没。
(3)民智、公理、旧俗。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
(4)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程度提高、传播手段突飞猛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