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7:31:53
1、选择题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他们;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问: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关于施政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儒家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感人而不是以邢惩人,儒家主张一种积极入世精神,而不是顺其自然或者随波逐流,同时儒家没有强调过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管理政务,甲、乙、丁分别是道家、法家、墨家的做法。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儒、墨、法、道四家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每个信徒都是自己的牧师,这都强调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BCD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不符合心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春秋大一统者、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得出材料3提出的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学生要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和所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8分)重大的争论往往出现在重要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1)据材料一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4分)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4分)
材料二
表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摘录
改良派 | 革命派 |
多从政治上立论,而少从种族上立论。 | 满洲去,则中国强。 |
“民智未开”,一般国民“未有共和民国之资格”。 |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
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危险革命之手段,非所适用也。 |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则亦不可不革命。 |
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益速耳。 | 革命与瓜分决无原因结果之关系,且正因革命,然后可杜瓜分之祸。 |
参考答案:
(1)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4分)
争论: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4分)
(2)问题: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经济问题);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4分)
说明:(任选一个问题说明即可)(4分)
(3)内容: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与维护州权之争;以工商立国与以农立国之争。(4分)
影响:经济上,工、农兼顾,工商业和农业都很发达;后来的美国更多地中和了两种传统,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交替使用。(4分)
政治上,“杰弗逊传统”有助于维护民主权利(1790年权利法案;成为后来北方共和党人反对奴隶制的思想基础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密尔顿传统”的联邦政府强权思想为应对危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如罗斯福“新政”。(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即体现在: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各自选择其所推重、擅长的学说等。班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①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辅相成的;②辩证吸收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等。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他们二者所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C.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即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经济问题;D.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第二个问属于开放性题型,没有标准答案,任选一个问题说明即可。但在解答是应该做到两点:首先,说出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观点;再次,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做到有理有据。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美国建国之初的这场争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A.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与维护州权之争;B.以工商立国与以农立国之争。第二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太容易正确作答,作答时需要结合美国后来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相关史实来认识。此小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符合史实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