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二)

时间:2017-09-26 17:31: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 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和“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说的就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要靠文化和教育来传承,文化和教育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使得其教育对象大大扩大,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墨子和墨家私学曾经兴盛一时,其私学“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要做的事,是从政君子不耻学习的内容。
——陈巧妹《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讲学与墨子讲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上的主要不同。(6分)分析墨家私学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_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2)结合材料二所述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所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1)教学方式:孔子注重课堂教学;墨子注重实践,多深入下层群众进行口传。(2分)
教学内容:孔子的教学主要涉及人文主义的“六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墨子教学主要注重实用的科技知识教育。(2分)
教学目的:孔子教学主要培养治国的政治人才;墨子教学主要培养生产劳动的实用人才。(2分)形成的原因: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代表小生_产者,了解百姓劳动生产对科技知识的需要。(2分)影响: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知识的普及;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任意一点2分)
(2)1915—192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2分)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2分)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独特的价值(2分)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分)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2分)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是在杏坛讲学是在学校里讲学,而墨子是在田间讲学,足以证明孔子在教学方式上是注重课堂教学,而墨子在教学方式上是注重实践,多深入下层群众进行口传。教学内容也是很容易就找到的,例如,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则是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意识。至于墨家私学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的角度来回答原因即可。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普及的角度来回答影响即可。
(2)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材料二所述两个历史阶段指的是1915—1923、1938—1945。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回答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因为当时中国学习的是西方的文化,当然是需要批判国的传统文化的,而后一个历史阶段因为当时中国正在抗日战争,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当然这个时候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弘扬传统的文化,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向心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讲学与墨子讲学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战时期的史学研究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关于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他们的学说都以“仁”为核心
B.他们的学说之间有继承与发展关系
C.黄宗羲全面批判前三人的思想
D.他们的学说都表达人文主义要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传统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正统儒学(理学),但他们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本身也是儒家思想家,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但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人无有不善”、“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史书记载.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述现象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创造出了新的儒学思想,积极主张“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迎合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的滥用,其主张“天人感应”即借上天出现异象的警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A有助于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B D两项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武器。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不仅开启了儒学的神学化之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