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9-26 17:24: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民为本,而“民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启迪作用的是
[? ]
A.“政在得民”
B.“民贵君轻”
C.“存百姓”的思想
D.“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3、判断题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4、判断题  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判断题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