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9-26 17:03: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一,说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指出这一论纲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3分)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8分)


参考答案:(1)出发点: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1分)地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2分)
(2)共同主张:信仰得救,即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积极作用: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其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第(1)问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地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加尔文主张的异同及作用。它们的共同主张要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它们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塞万提斯在其《堂·吉诃德》一书的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此书创作目的根源于
A.骑士文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变革
C.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推动文学革命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对落后阶层的打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骑士文学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对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不过随着后来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在军事上的使用,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十五世纪开始骑士文学开始变得愈发庸俗化。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他沿用骑士作为主角的写作形式,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当他的小说出版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也随之崩溃。由此分析结合“作目的根源”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变革,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联系已学知识可知②表述不合史实,文艺复兴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但当时是14-17世纪,18世纪中期欧洲才开始工业革命;④表述有误,文艺复兴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但当时王权与教权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因此还受到许多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庇护,由此可知排除②④,而①③符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鲜术语“世界正被抹平”。其中提到“柏林墙的倒塌”、“互联时代的到来”、“静悄悄的危机”、“冲突防范”等概念。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与世界最初走向“平展”相关的是?
A.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B.人与世界被发现
C.东方从属于西方
D.华尔街的崩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被抹平”的概念相关的共性信息是指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所以世界最初走向“平展”应该是指新航路开辟等事件,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参考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2分)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分)
(2)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2分)
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启蒙作用(2分)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1分)
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绝对效忠天皇的民族精神。(1分)
(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2分)
(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本题解析:(1)克里米亚战争是发生于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所以“西方脚步”代表的是先进工业文明,“旧制度”指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注意题干中指出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所以解答此题要从戊戌变法中找出其体现现代化的内容进行评述,如:提倡君主立宪,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表现。(3)题干重点强调日本明治维新特点是“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联系所学史实,如:武士道精神、天皇的较大权力等。
点评:此题材料分别阐述了沙俄落后制度的失败、中国戊戌变法的先进之处、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等,基于此考查学生对近代改革潮流中各国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客观评述这些改革。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