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6:37:08
1、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二·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 材料二: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 材料四: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选集》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必须再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目的:战争需要,推行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变化: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商品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关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信息,联系教材可知,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此政策没有涉及到关于地主土地问题,答案为B。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掌握,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学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共同结果”这一限定词。题干中提到的进攻德军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瓦解叛乱这些信息都说明临时政府已经无力应对局势陷入危机之中。A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二月革命后就有工兵代表苏维埃;C项中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的条件是十月革命,D项不是题干所述事件的共同结果。
点评: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盛极而衰”一词可以用来形容苏联
[? ]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列日涅夫时期
C.戈尔巴乔夫时期
D.斯大林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