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9-26 16:23: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
A.旧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新民主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则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明治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他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意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的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围绕中国古代是否属于专制政体,西方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阅读材料:
材料一?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注: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材料二?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上述材料而言,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请结合作者的史料依据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阐明你的理由。(假定明清政治制度基本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研究,“中国专制说”在欧洲萌生,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种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短时间之内便被广泛传播。请结合时代背景?,简析“中国专制说”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政体(或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孟德斯鸠认为是专制政体。
(2)利玛窦的观点更可信。理由:①利玛窦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获得的是第一手史料。②利玛窦没有强烈的政治目的。③孟德斯鸠依据的是二手史料,根据来华传教士传递的信息,推导出来的结论。④孟德斯鸠处于反专制的启蒙时代,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3)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③思想:“专制说”有利于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是抨击清政府统治的有力工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读图。


(5)从材料五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德治民”。
(2)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
(3)观点:大一统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4)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打倒孔家店)。
(5)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