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6:22:43
1、选择题 李山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家学说时称“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出身下层的思想家,站在民众的立场为民众争取权益……代表着一种与上层社会相异的思维方式、一个与上层社会分庭抗礼的社会势力”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于它是一个出身下层的思想家,站在民众的立场为民众争取权益”,材料中的思想家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思想家,根据所学,选择C。AB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的过程中各个阶层做出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2)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3)变化:由儒家思想变为民主和科学。努力: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4)社会政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推动;思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管子 明法解》说:“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
A.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
B.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有利稳定社会秩序
D.捍卫臣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法”才导致了贫者不敢夺富者的财富,所以,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当然也就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而其他几个选项是无法体现出本题的主旨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中的“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仁”被历代儒学家继承和发展,BC D属于宋明理学的新内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观点,“理”、“格物致知”是朱熹等人的观点,因此可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注意注意儒家的发展演变和不同代表人物的具体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 ②性本善
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君权)
三纲五常 (道德)
宋明理学
二程
颢颐
①万物本原是天理
②“父子君臣”、“人伦”即天理
③格物致知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①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九渊
心本原,心即理,万物在心中 ②内心反省得理
王阳明
①心外无物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李贽
《焚书》
《藏书》
否定孔、儒权威, 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考点:儒学发展历程
点评:还可以考查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