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6:10:29
1、判断题 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4分)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4)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1分)
参考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1分)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1分)
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大国的观念,(1分)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1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1分)棉纺织品进口增加,(1分)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1分)
(3)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分)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1分)列强获得了更多的特权(1分)。
(4)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
本题解析: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内奸)。”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
B.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C.欧洲的扩张遭到了殖民地人民顽强的抵抗
D.列强的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间的矛盾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D.减轻农民负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