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2:32:35
1、判断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从宪法的重要性和德国、日本的政治体制思考,该文的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没有反映A、D项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文主张学习德、日而不是俄国,故C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高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外貌像孔学,实质是外国的资产阶级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异很大,其关键原因在于(?)
A.民众觉醒程度和群众基础不同
B.清政府腐朽暴露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和方式不同
D.民族危机程度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内部的爱国救亡运动,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主导,当时人民群众并没有认识到国家危难的真正原因,并且规模影响也有一定局限,而五四运动是广大爱国青年主导的爱国救亡运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人民群众已经深刻觉醒,要爱过就往,所以规模和影响都很深远,综上所述,A项正确,而BCD项并不是关键所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
④严复?⑤郑观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所以排除立宪派在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王韬与郑观应是六十年代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不是九十年代的,所以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