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新思想的萌发》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9-25 12:32: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国人称西方人为“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心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经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不足和西方的优势认识,把夷务转称为洋务,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以小见大,从对西方称谓的变化体现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历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图像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图像
人物速写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


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从对“西学”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类连线(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张。(4)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分类:①⑥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②⑧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③⑤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④⑦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4分)
(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文化。(4分)
(3)主题:救亡图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进步:向西方学习;不足:仅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2分)特点:中体西用。(1分)
(2)突破: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积极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2分)
(3)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要义: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3分)
(4)民族危机的刺激,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推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3分)


本题解析:(1)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由题干中“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可知,教育的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开设的学校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关于特点总体上体现洋务运动的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从材料中“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可知维新运动学西方上升到制度层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关于积极影响通过材料中“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可知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3)概括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审题可知答案就在材料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旨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通过材料中“(一)现实主义(二)惟民主义(三)职业主义。”可知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
(4)材料一体现了民族危机的刺激呼唤着教育的改革,材料二三体现了维新派和激进派对教育近代化的想法以及尝试,政治的近代化可以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反之,教育近代化也可以推动教育近代化。还有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而在其中都渗透着教育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封建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近代中国各派救国主张。从材料“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为早期维新派主张,故答案选择C项。A项主张不向西方学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D项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考查基本概念:中体西用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等;(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3)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