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9-25 12:24: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读到新版《黄宗羲全集》时感言:“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结合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谈谈你对这一感言的理解。


参考答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精辟论述,从正面反映了黄宗羲朴素民主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黄宗羲主张“君为民害”论,批判的矛头直指秦王朝以后两千多年来以“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君主专制制度。还主张“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


本题解析:本题利用了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儒家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言论不能为封建君主所容忍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唐甄(1630—1704)在《潜书?全学》中说:“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与唐甄观点相似的是
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C.“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D.“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揭露批判专制君主,材料认为自秦以来,整体上都是专制君主压迫统治人民的历史。而A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B意为整个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正是因为君主,即天下最大的祸害,正是君主,与题干意思相近,符合题意;C意为君临天下统治人民的人,要像爱护自己孩子那样爱护民众,那么民众就会亲近他,反映了其向统治者提出“爱民如子”的诤言,彰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光芒。D是荀子的思想,意为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据此可知ACD与材料不合,而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关心国计民生,由此 而形成的思想是
A.工商皆本
B.经世致用
C.自由平等
D.重农抑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理论即学术研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关心国计民生,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材料中含义不符。
点评: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封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所以选D。
点评:从高考考查内容上说,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说,注重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历史事件中共性的提升与个性的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