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2:19:30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预期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呼吁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作证此观点的是
[? ]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2、判断题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25分)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4分)
(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15分)
3、判断题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在于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得到光绪帝和一些官僚的积极支持
D.维新派及时提出了他们的施政纲领
4、判断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材料二?“吾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语,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①“共和招牌”的全称是什么?谁在执掌权力?国会大部分议员的出身如何?
②“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
③ 陈独秀要“诚心巩固”的“共和国体”指什么?
④ 材料二的局限性在何处?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