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2:16:48
1、选择题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对这里的“民主”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人民主权
B.以民为主
C.为民之主
D.民为邦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求民主……于成汤”可知,民主就是为民之主,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民主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陈寅恪的《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造极于赵宋之世”说明宋代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科技方面: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思想方面: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文学艺术方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故选A。
考点:宋代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
点评: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认识:
①古代中国科技曾经长期领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反映,而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民族和外交关系等)
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
④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的态度:批判继承,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①句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大意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才能不多的人,眼光浅薄,不能广泛地吸取知识。②句是对人的基本要求;②③两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因此选D。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考历史的重点难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且命题方式也相当灵活多样。可以说学好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就掌握了教育部高考历史大纲对于高中生对相应知识点理解应用的全部要求。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 ]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