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2:11:43
1、判断题 《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材料五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陈寅恪《致沈廉士》
请回答: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国期间,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4、判断题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5、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