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39:15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的统计: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科技发明 |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 ||
件数 | 百分比 | 件数 | 百分比 | ||
公元1-- 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57 | 43% |
参考答案:(1)地位:长期领先世界。(2分)
原因:①农耕经济的发达;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政府的重视;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
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等(答出其中三点给3分)
(2)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6分)
(3)影响: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一系列消极影响。(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是?
A.资产阶级反封建迷信斗争的需要
B.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
C.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
D.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B.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C.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D.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列举均为农业生产经验俗语,从“农夫之辞”“妇人之语”“戍卒之作”等可说明古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耕社会历史悠久,A正确。BC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
点评:古代天文学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主要原因在于和农业的紧密相关。材料体现的这些谚语多是古代农民经过长期的农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极大的指导了古代农业的生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农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等也需要把握,它们也大多与农业有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对下幅图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题干曲线来看,公元前中国科技不如西方,公元后到15世纪中国科技强于西方,15世纪后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故B项符合图片展示。
点评: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历史上看不发达的问题》一书说道:“欧洲在技术方面确实曾大大得益于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科学,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12世纪以后,向外传播而使后来欧洲得益于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有( )。
①火药 ②造纸术 ③指南针 ④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要求“12世纪以后,向外传播而使后来欧洲得益于中国的科技成就”。结合所学,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