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37:33
1、判断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2、判断题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判断题 (1)根据图1分析,攻占冬宫有何标志意义?这一行动的成功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2)由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3)观察图3,根据十月革命后的情况,你能推测出列宁与农民交谈的话题吗?
(4)从三幅图片中,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
图1?图2?图3
4、判断题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列对这种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度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
B.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C.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5、判断题 有一段时间,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以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是
A.沙俄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