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23:02
1、判断题 下图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符禄制的推行。
(2)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均可)考试。明清时期。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
A.机构性质
B.历史影响
C.职权范围
D.设置目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较易,重点考查对隋唐时期和元朝的中书省的理解。中书省在两个时期都是中央机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A、B、D项是共同的,但中书省在隋唐负责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A.书同文
B.度同制
C.车同轨
D.行同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可以看出秦始皇主张天下有相同的伦理道德,并传于后世。故选D。A项说的是统一文字;B项说的是统一度量衡;C项是说的统一车轨。因此ABC三项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点评:秦朝统一天下后,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上,加强对边疆的统治,还实行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生活习俗上统一伦理道德等,这些措施都需要学生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