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9-25 11:14: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 “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主题三 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4)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5)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3)成果及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分,任答三点)
(4)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3分)
(5)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4分,答出任意2点给4分)


本题解析:(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与苏格拉底有着共同的思想主张,因为他们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思想家,都为着统治阶级服务,其思想主张也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表明是同一个时间段的历史现象,当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表现出了相同的思想主张:中国“限制君权”;欧洲“君主立宪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相应的时期内有所改变,也就不可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古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中国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的低下,没能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却为欧洲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本小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5)本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要从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评述。如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
点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大一统”的主张
B.“天人感应”学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由关键信息“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不难得出,这是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体现。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行仁政。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材料一对比,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古罗马《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4)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两部法典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新中国法律体系的雏形。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比如,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
材料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6)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保护私有财产等。
(3)材料一表现了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材料二则表现为法律是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工具。
(4)关系: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立法与司法提供了法律蓝本。态度:各国政府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在英国出现了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国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5)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启蒙思想(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都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共和制度;都实行三权分立;结果及原因:《临时约法》遭到破坏;不适合中国国情,袁世凯掌握实权。1787年宪法成功实施;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掌握国家实权。
(6)建国初期重在维护社会秩序,阶级斗争色彩浓厚。原因:A、新中国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矛盾较为复杂。B、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C、两极格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重在促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或公民权益的保护);保护人们的持续发展。原因: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B、国际形势主要表现为和平与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从分期角度提出“唐宋变革”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1910年他在日本《历史与地理》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下列支持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有
①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②程朱理学的出现
③交子的出现                             ④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唐宋思想和制度的差别。①③首先排除,①是从制度上说的,③是从经济上分析的,是最早的纸币,都与材料中的思想上不符。②④都是在宋代思想领域里的新发展。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